水利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当前水利行业正由“资源水利、工程水利”向“生态水利、智慧水利”发展。为服务长江经济带发展、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水平质量的发展等国家战略,我国水利行业需着力解决“水资源短缺、水生态损害、水环境污染”等核心问题,对高层次水利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武汉大学水利水电学院基于“科教协同、全方位育人”的理念,以“促进科研与教学互动,及时把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内容”为指导思想,充分的利用武汉大学水利学科雄厚的科研实力优势,探索基于科研—教学全链条协同和深层次地融合的水利类本科创新人才教育培训机制,在一流专业建设、一流课程建设、精品教材建设、高水平教师队伍建设、实习实践教学和学科竞赛组织等本科生创新实践能力培养的全过程中,实现了科研深入融入教学,形成了以“课程思政引领、一流学科支撑、一流课程领航、一流教师托举”为特色的水利类本科拔尖创新人才教育培训体系。
始终把加强党的建设作为坚强保证,努力培育爱党报国、敬业奉献、追求卓越的水利类拔尖创新人才,形成又红又专、全面发展的教书育人特色。切实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为党育人、为国育才。
组织教师和学生代表赴西柏坡、韶山、遵义等地接受红色教育,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
结合水利学科特点挖掘专业课程蕴涵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形成了以水利专业教育与思政教育深层次地融合的课程教学体系,拓展实习实践为主的思政第二课堂。在三峡工程、南水北调工程等大型水利工程现场,将水利创业史教育融入其中,进行课程思政现场实践教学,让学生们近距离感受水利人的担当,涵养家国情怀和增强专业自豪感。
此前,学院入选武汉大学课程思政教学研究与实践示范学院,遴选了《水利工程施工》《工程水文学》等5门课程,开展了示范课程思政建设,聘任了20位优秀校友、学院专职教师、学校机关干部担任学生思政导师,实现了教师课堂内思政育人与课堂外本科生班级导师、辅导员、学生思政导师育人有机结合,构建了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工作格局;入选教育部学生样板党支部2个、教工样板党支部1个。
发挥学科优势,以学科前沿为引导,动态修订培养方案。武汉大学水利工程学科是首批国家一级重点学科,入选国家“双一流”建设学科,且建有水资源与水电工程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水利水电工程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等国家级平台,在教育部第二、三、四轮学科评估中均位居全国第三。
依托学科优势和学科领域国际领先水平,系统推进了水利学科本科人才教育培训方案的持续动态修订,本科培养方案每3-4年修订一次,每一版培养方案培养3-4届本科生,体现了行业的发展趋势和社会对水利人才需求的动态变化。目前执行的2018版培养方案,着眼于水利大类本科拔尖创新人才教育培训,大类招生、模块化培养,加强了通识教育,在大类平台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等传统课程模块之外,增设了专业拓展模块,实施了“水利学科前沿”和“工程技术与实践”等开放性课程。培养方案的动态持续修订,支撑了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的建设。“水利水电工程专业”于2019年首批入选“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点,“水文与水资源工程”“农业水利工程”于2020年获批国家一流专业建设点,且上述专业均至少两次通过了国家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水文与水资源工程”专业更是全国唯一和首家3次通过专业认证的水利类专业。成功获批3个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在全国水利院校中居于前列。
发挥学科优势,挖掘高水平科研平台和科研项目的育人功效,以学科竞赛锤炼学生拔尖创造新兴事物的能力。充分的发挥科研资源的育人功能,将教师科研项目内容作为水利拔尖创新人才创新创业的课题,利用高水平科研平台做创新实践训练,鼓励学生从大一开始进课题组、进实验室、进科研团队,让学生更早、更多地参与创新实践;积极组织本科生参加学科竞赛,学生在创新实践和学科竞赛中深化了课程知识,增强了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了探索精神、创新意识和创造新兴事物的能力。例如“全国大学生水利创新设计大赛”特等奖作品《针对雅江大拐弯水电站的水斗式水轮机方案》,为雅江水电开发提供了武大方案,贡献了武大学子智慧。近五年以来,学生获省部级以上竞赛奖项628人次,学生申报国家级“全国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20项。
目前,与水利类专业相关的国家战略有长江经济带发展、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水平质量的发展、一带一路、乡村振兴、海洋强国等,而近些年以智能产业牵引的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加剧了传统行业转变发展方式与经济转型,治水矛盾也发生深刻了变化,水利行业从工程水利和资源水利,向生态水利和智慧水利发展,因此,对水利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新要求。
新编或修订教材,建设具有示范辐射效应的一流课程教学体系。近5年以来,武汉大学水利学科围绕服务国家和行业需求,在流域水生态修复关键技术、灌区数字化技术、海绵城市建设、长江经济带水循环变化与典型城市群绿色发展互馈影响机理、水工结构全寿命周期预测与控制等方面形成新的优势,紧扣生态水利和智慧水利等学科增长点,建设了《水生态学》《智慧水电概论》《工程数据挖掘与机器学习》《水利遥感》《水利信息化与自动化》《三维协同设计与BIM技术》等前沿新课程,课程大多数表现了在水资源、水生态、水环境、水灾害和水管理等水利学科领域,与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智能装备等相融合,优化了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
同时,大力推进动科研成果进教材,加快传统课程知识体系更新,近五年新编或改编教材36部,如国家首批一流线下课程教材《水利工程项目施工》更新至第6版,专业基础课《建筑材料》更新至第7版,《水泵及水泵站》更新至第5版,《水工建筑物》全英文教材2018年修改完成第2版并再次在Springer正式出版。专业核心课《水利水电工程施工》课程获批国家首批一流本科课程;主编的教材《水利工程施工》获首届全国教材建设奖国家级二等奖。
学院格外的重视教育信息化及在线开放课程的建设与应用,目前已经建成6门武汉大学校级MOOC:《水资源规划及管理》《工程地质》《工程水文学》《水力学》《水利工程施工》《水环境数学模型》,一门校级MOOC《灌溉排水工程学》正在建设中,培育的国家级仿真实验课程《水电站水锤与调压室水位波动虚拟仿真试验》已获批省级一流课程,正在申报国家级一流课程。
建立以院士等为引领的高水平教师队伍,推动高层次人才上讲台,提升教学队伍和教学能力建设水平,托举学生全面成长成才。习指出,“人才教育培训,关键在教师。教师队伍素质直接决定着大学办学能力和水平。”水利学科体现出一定的交叉性、综合性、前沿性,而高层次人才一般具有较高的学术造诣,在其学科领域具有国际先进水平。
近5年以来,学院积极培养和引进高层次人才16人。此外,学院积极培养了7个高层次教学研究团队,包括1个省级基层教学组织、2个科技部重点领域创新团队和4个省级高层次研究团队。目前学院已形成了一支由3位院士领衔的高水平教师队伍,为水利类一流本科专业建设和拔尖创新人才教育培训奠定了基础。
建章立制引导科研人才上讲台。为充分的发挥一流学科的高层次人才队伍优势,学院率先制定了《水利水电学院促进高层次人才和科研机构教授为本科生授课的办法》,引导和调动高水平教师走上讲台,高层次人才给本科生授课率达到100%,近五年以来累计主讲本科课程214门次。鼓励高水平教师多样化承担本科教学任务,如改革“新生研讨课”,由院士等大咖主讲,为本科生讲授专业基本情况及前沿发展状况。多途径提升师资队伍工程化与国际化能力,首次建立了《水利水电学院新入职教师本科课程授课资格准入办法》,学院45岁以下青年教师出国研修和到企事业参与实践锻炼达到100%。
鼓励科研人才将切身的科研和工程实践积累,应用于具体的教学活动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升了教师课堂授课效果。如在《工程地质》《岩石力学与岩体工程》等课程的教学过程中,陈益锋教授紧密结合我国西南高山峡谷地区大型水利水电工程实践,深入剖析大型水利水电工程的复杂地质条件和岩石力学难题,广泛引用其自身和行业的前沿科研成果,以深入浅出的教育学生的方式,探索复杂工程地质和岩石力学问题的解决方案,尤其是超越现行行业标准和以往经验认知的解决方案,不仅有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思维,而且明显地增强了学生分析和解决复杂难题的能力。
充分发挥高水平教师队伍的托举作用。教师科研项目为学生的毕业设计(论文)、学科竞赛选题、创新创业项目等提供了大量丰富的研究课题和研究内容,增加了学生实践研究的机会,增强了实践研究的能力。近5年以来,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选题80%以上来源于教师科研项目。槐文信教授指导的学生倪少强完成的2016届湖北省优秀学士论文“生态河道纵向离散特性及离散系数预测研究”来源于他2013年立项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植被斑作用下生态河道水流结构及纵向混合机理研究”。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指导本科生参加历届“全国大学生水利创新设计大赛”(全国水利类大学生的“奥林匹克”竞赛)获特等奖19项,居全国近百所参赛高校之冠。2009至2021年共举办7届,水利水电学院代表武汉大学共派出26支队伍,获得19个特等奖、5个一等奖、2个二等奖的突出成绩。我校获特等奖占全国全部123个特等奖的15%,获特等奖比例达73%,远大于全国平均比例11.8%,是全国近百所参赛高校之冠。指导教师获优秀指导教师奖42人次,学院获优秀组织单位奖7次,也为全国之冠。
据学院有关负责的人介绍,在学院教育教学改革的深化和推进过程中,从始至终坚持“人才教育培训为本,本科教育是根”,坚持课程思政引领、一流学科支撑,一流课程领航,一流教师托举的人才培养特色。学院将进一步落实以课堂为中心,继续深化本科教育教学改革,不断促进水利类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质量的内涵式提升。
上一条:【教育部老干部之家】武汉大学:凝心聚力谋高水平发展 倾情服务交满意答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