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水回环的荆楚之地,造物鬼斧神工,更难得的是,楚地的子民,能够神游千里、驰骋想象。读屈原,读离骚,读楚辞,那种上天入地、放飞思绪,线日,中国报纸副刊研究会、宜昌市委宣传部、伍家岗区人民政府、屈原文化研究院邀请全国58家媒体的63名编辑、记者“寻根诗祖·问道宜昌”,开启文化寻根之旅。端午已过,然而,此地的端午竟然要过一个月,农历五月初五为小端阳,五月十五为大端阳,五月二十五为末端阳,各种活动正在次第展开,也让我们得以领略脑洞大开的屈原文化。令人惊喜的是,在屈原故里乐平里,我们见证了一家已存续千年的农民诗社——三闾骚坛诗社。
正如中国报纸副刊研究会名誉会长丁振海所言,屈原最伟大的就是爱国爱民,“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关心人民,他这种人文主义精神光耀千秋”。而百姓,也一样热爱屈原。扎根于屈原故地乐平里的这家农民诗社——三闾骚坛诗社已经存续千年。
从宜昌到乐平里屈原庙,两个多小时的车程,一路山环水绕,九曲十八弯。据秭归县文联主席秦晓梅介绍,在秭归,纪念屈原的建筑很多,乐平里名字出现在晋代,古代典籍里就提及此处是屈原诞生地,战国晚期屈原以身殉国后,家乡人为了纪念他,就在这里建庙。乐平里保存着大量关于屈原的遗迹遗址,如屈原宅、屈原庙、乐平里牌坊等,其中以“屈原八景”最为有名:读书洞、照面井、玉米田、擂鼓台、滴帘珍珠、伏虎降钟、响鼓岩、回龙锁水。屈原庙经历数次搬迁。庙前有一棵黄桷树,已有上百年历史。
石阶旁的《屈原庙记》记录了屈原庙数次搬迁的历史:初始立庙于香炉坪,明清之际迁双龙寺,岁久倾圮。1980年秭归县人民政府复立于墓岭。年余,地质陷坍,壁梁散裂。1982年,中国历史博物馆胡德平谒屈原庙,恻然悯焉,筹拨五万块钱易址降钟山。1984年10月15日落成……屈原庙是“三闾骚坛”的笔会中心。“特别感人的是,在乐平里,有一个民间诗社延续上千年。那便是骚坛诗社,明清时期,由民间当地的文化人结社而成。每年端午节和屈原诞辰,诗社的人就会吟诗、唱诗、斗诗,来纪念屈原。”秦晓梅说。
此时小端阳刚过,黄桷树下,“甲辰端午骚坛诗会”的招牌也仍悬挂着。今年是端午节列入世界非遗十五周年,乐平里屈原庙复建四十周年,当地农民结伴以楚辞咏唱的形式祭祀屈原,骚坛诗会更为盛大。
屈原庙大殿坐落在村中降钟山的山头。拾阶而上拜祭屈原。两边是展厅,中间是过堂,正堂供奉着白色的屈原神像。诗会开始之前,都会有个小仪式,给屈原招魂。以古体诗词为主,用当地方言唱诗。
清风明月般的屈大夫神像前,四位农民诗人,穿上青衫,唱诗祭屈原,楚韵悠长,令人泣下:
“小招魂”仪式后,农民诗人们又纷纷献上自创诗词。“三闾骚坛”社长谭荣昌吟诵了自作诗《屈子丹心垂万年》。他和记者说,“三闾骚坛”社员多以当地农民、屈原后裔为主,近年来也吸收了不少秭归县及宜昌市的诗词爱好者加入。诗人们每逢端午聚集屈原庙,吟诗作赋,缅怀诗祖屈原,也与乐平里之外的文人墨客交游唱和。在秭归乐平里,经常能看到农民在地里扛起锄头干活,放下锄头就能用古腔古调诵读诗词,可见,屈原的家国情怀早已融入中华民族的血脉和基因。
三闾骚坛从问世起就以传承屈原精神、弘扬屈原文化为宗旨,始终以乐平里为主要活动范围,始终以三闾“泥巴腿子”为其主要成员,历任社长谭光沛、王明德、黄琼及现任社长谭荣昌均为乐平里当地农民。这就正如著名作家、诗人齐克感言:乐平里“是中国最古老的农村诗坛所在地”。骚坛是最古老、最基层的民间文学社坛。如今诗社核心社员从十几人发展到130多人,秭归全县社员达2500多人。
感人至深的是,副社长徐正端1990年住到屈原庙,2019年去世,义务为屈原守灵30年,佳线年来,徐正端从未离开过屈原庙。他每天除尘、燃香、洒扫庙宇、开门纳客、吟唱诗歌……有人来访,他便与访客谈论诗祖;无人来访,他便与诗祖交谈,来一场心灵的对话。屈原庙里的数百首诗和对联都是徐正端创作的。大殿墙壁上近30幅刻有屈原作品和描写屈原作品的石碑也是他亲手抄好后,自费请石匠们雕刻的。他整理历代诗社会员诗稿20本,这中间还包括清代骚坛存稿一卷,清代、民国合一卷,为诗社保存了大量珍贵的原始资料。
这些过着一锄头拜天、一锄头拜地的农耕生活的“泥巴腿子”,在劳作中,用自己的智慧,不断地创作反映思想情感、反映真实生活的诗歌。这样的世代相传,令到场的每一位文化记者都深感骄傲。
光明日报高级编辑彭程深切感受到屈原文化、端午文化以各种方式的呈现,也沉浸于这种优良历史传统文化的氛围中,“在乐平里屈原庙,当地农民表演招魂,三闾骚坛诗社的农民诗人表演传统诗歌吟唱,真切地抒发着内心的世界,给我非常直观、具体及强烈的感触。”中国报纸副刊研究会副会长陈桥生对这个特别的农民诗社印象非常深刻。“他们是中国最风雅的农民——穿上长衫,他们就是诗人,是屈原;脱下长衫,他们是农民,是渔父。”陈桥生说,诗人这个身份使他们的精神世界更加广阔,这也是屈子精神最好的传承。招魂仪式让副会长瞿冬生非常触动,“听到这些后人对屈原的召唤,让我悲痛、伤感。”听着声声深情的召唤,想起了屈原这一生的忠贞不屈,仿佛看到千年前的那一幕,瞿冬生不禁热泪盈眶。诗人阎晋被现场吟唱的几位民间诗人所感动。他说,华夏民族能够生生不息,最强大的基因就在人民之中、在文化之中,这种文化的传承力量强大,薪火相传,志气高蹈。
腰佩长剑 、头戴高冠、 身着宽袖袍服的屈原也成为各类文艺作品中的经典形象。首部三峡主题全景式沉浸穿越剧《三峡盛典》中,三峡大坝工程师与屈原穿越时空对话:“敢问先生,您的求索最后有结果吗?”“求索是个人选择的路,与结果无关,历史自会评判。”“那么,我们正在做的这些呢?大江截流、水位升高,许多东西将不复存在,包括您的家乡也一样,都将淹没在水中,成为历史。”“那就让它成为历史吧,如果历史是眼前这滚滚流过的江河,你我,都只是这江河里的一滴水。”……必须得说,舞台上的屈原,比起忧愁消瘦的历史形象,多了豪迈与洒脱。而原创民俗情景歌舞剧《大端午》,则以一段帅气的群舞表现屈原“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坚韧不拔与家国大义,突出表现秭归人的勤劳、善良、爱国、奋进、求索的精神面貌。
“后皇嘉树,橘徕服兮。受命不迁,生南国兮……”两千多年前,屈原写下名篇《橘颂》,如今,屈原诗中的佳果已成为秭归农业发展的支柱产业。位于秭归的湖北屈姑国际农业集团,将屈原《橘颂》全文镌刻在墙上,却书写了乡村振兴新《橘颂》。我们还到访调研了长盛川黑茶制作技艺基地、安琪集团等地。故乡的人民从屈原诗歌中找到文化的脉络,助力茶、葛、竹等产业高质量发展。一如丁振海会长所言,宜昌对传播屈原文化、弘扬屈原精神格外的重视,全社会都以实际行动让屈原文化融入城市肌理,让屈原精神融入现代生活。比如宜昌不仅筹备成立屈原文化研究院、屈原学会,还围绕屈原文化、屈原精神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活动,通过歌舞剧、情景剧等形式弘扬屈原文化,让屈原精神飞入寻常百姓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