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水利专家反对修建三峡但他的计策有多狠?直接掐断印度命脉

栏目:新闻中心    来源:mile米6    发布时间:2024-12-15

  三峡大坝是我国的一项国家级战略工程,其安全的重要程度在全国来说也是最高级别之一,甚至与核武器绑定了起来,也就是说如果有其他几个国家胆敢攻击我们的祖国的三峡大坝,那么我们将直接启动核武器进行反击。

  这样的一项工程,在建设之初也是引发了众多热议,其论证过程甚至持续了长达四十年之久,在这期间无数的科学家们对三峡大坝是否要建设、该如何建设各抒己见,为三峡大坝贡献了自己的力量。

  但在三峡大坝建设的论证阶段,却有一位水利方面的教授竭力阻止建设三峡大坝,这是怎么回事呢?难道他不想我们的祖国成功治理长江流域的水患吗?

  当我们真正地了解了这位专家,我们才会真的知道他的良苦用心,或许这样的一位专家,真的能配得上“国士无双”这四个字。

  我们国家的历史,和水是分不开的,和治水更是息息相关,长江流域一直就是治水的焦点,是水患的重灾区。

  唐朝天下平定后,长江流域的水患便开始有了一个稳定的记载,一直到清朝末年这1300多年间,仅仅是有记载的特大水灾就出现了223次,平均每不到六年就要爆发一次,“江水横溢”、“田垄破碎”、“堤皖决口”等描述性词语在史书上屡见不鲜。

  19世纪六十年代,不到十年的时间内,藕池和松滋两地便先后发生了决口,洞庭湖区域和江汉平原的百姓们的生活遭到了毁灭性打击,超过百万亩田地被淹没,近千万百姓流离失所,因洪水泛滥、堤坝决口而丧生的人们更是不计其数。

  1919年,孙中山先生在组织人手进行当地考验查证之后,觉得在长江上建设大坝的确是一个利国利民的好举措,不但可以控制水患,解决时刻悬在长江下游人们头上的利剑,更可以开发长江的水力资源,推动航运、渔业等民生产业发展。

  后来孙中山先生更是在他所作的《建国方略之二——实业计划》中系统地描述了三峡工程这一构想,为后来的建设画出了一篇蓝图。

  尤其是在1931年和1935年,长江流域再次爆发了两次大堤决口,洪水再次肆虐了四川、湖北、湖南、江西、安徽、江苏等六省,给国民经济造成了锥心刺骨的打击。

  在这种情况下,哪怕孙中山先生已经作古,他的构想依旧被国民政府重新提及了起来。

  1944年,当时的国民政府战时生产局顾问,美国的经济学家柏斯克(中文名潘绥)也对三峡工程提交了一份具体的经济学建设报告。

  在这份报告中,柏斯克提出可以向美国贷款作为修建三峡工程的启动资金,后续的偿还可以用每年的水力发电以及带动的周围设施作为保障。

  根据柏斯克的计算,三峡工程可以装备一座年发电量1050万千瓦的水力发电厂,以及可以配套化肥厂、机械厂等大型工业公司,只需要十五年左右的时间,就可以连本带利偿还九亿美元的贷款。

  这份报告很快就引起了国民政府的兴趣,他们很快就请了美国垦务局设计总工程师、世界著名坝工专家萨凡奇先生来三峡进行当地考验查证,验证这一报告的具体可行性。

  萨凡奇在进行了四个月左右的考察之后,向国民政府提供了一份《扬子江三峡计划初步报告》,这份报告充分证明了三峡工程的可行性,选址就定在了宜昌上游,大坝高两百米,发电量更是精确到了每年1056万千瓦,堪称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水利工程。

  根据萨凡奇的计算,这处工程建设完后,不仅在普通的洪灾防范和商业沟通上能起到起效,对于长江流域人们日常的农业生产,居民生活,更是能起到极高水平的作用。

  10月底,这份报告甚至被摆到了美国总统罗斯福的桌子上,美国白宫很快向外界宣布了这份世界上最大的水利工程,三峡工程首次在国际上亮相,其体量就引起了举世震惊。

  虽然后来因为战争等历史原因,三峡工程被暂时搁浅,但在我国新成立之初,这项工程立刻又被我们党中央格外的重视了起来,毛主席、周总理等多位国家领导都曾亲自出面过问这个项目。

  1954年,随着抗美援朝战争的结束,我们的祖国的发展进入了一个相对平稳期,三峡工程的论证阶段终于被提上了日程。

  这份论证由于期间出现了种种历史原因,在曲折中不断向前发展着,期间也陆续经过了苏联、美国、加拿大等多国相关专家的加入探讨,终于在1989年提出了《长江三峡水利枢纽可行性研究报告》。

  1911年,黄万里出生在江苏沙县,沙县不仅有沙县小吃,更有一位近代革命家、教育家,黄万里的父亲黄炎培先生。

  作为一个书香世家,黄炎培对黄万里的教育也是格外上心,在黄万里六七岁时,便不顾路途遥远,将他送往了上海浦东中学附属小学。

  在这所小学里,黄万里却并不那么“老实安分”,上树抓鸟、下河摸鱼,是一个非常跳脱的学生。

  但黄万里的老师和校长却并没有单纯地把他列为问题学生,反而是经过和黄万里的深切交流,以及对他一系列考察,看到了这个学生出色的天资,那跳脱的外表下,其实是一块不可多得的璞玉。

  经过对黄万里宽严结合的培养,终于在黄万里十三岁这年,他以全区第一名的成绩从学校毕业了,考入了无锡实业学校。

  三年后,黄万里再次以第一名的成绩从无锡实业学校毕业,并直接跳级学习,考入了唐山交通大学(今西南交通大学),从事桥梁工程学。

  四年后,黄万里经过刻苦学习,以优异成绩毕业了,并且发表了英文版的毕业论文三篇,其精彩程度令该系教授茅以升都大为赞叹,并且亲自为黄万里的论文作序言,在国内外发表出版。

  1933年,黄万里在杭州担任桥梁实习工程师,但也就是在这一年,黄河爆发了洪灾,大堤决口令上百万百姓受灾,黄万里在路途中看到了这惨绝人寰的一幕,这令他万分心痛,心中的一份责任感让他迫切地想要为祖国尽一份力。

  茅以升看出黄万里并非池中之物,也被他的心志所感动,便推荐他前往自己的留学院校康奈尔大学进修学习水利工程学,黄万里欣然前往。

  经过三年的学习,黄万里在美国先后于康奈尔大学、爱荷华大学、伊利诺大学等学校进修学习,并最终取得了伊利诺大学的博士学位。

  在学成回国后,浙江大学、东北大学等学校皆是对黄万里发出了聘用邀请,想要黄万里来学校担任教授,但黄万里拒绝了这份轻松又多金的工作,选择了南京国民政府经济委员会的水利技术顾问这一工作。

  在接下来的十余年时间内,黄万里来往于四川、云南、湖南、湖北等地,进行水利工程修复、水利工程策划等工作,期间经过了战争、经济等多方面因素的困难,他依旧没选放弃,甚至在法币大贬值经济崩溃期间,为了节省本金,他和几个同窗好友逆风而上,成立了一个企业,自己垫资做水利工程。

  到了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陈毅亲自接见了黄万里,向他说明了东北落后的的水利情况,为了配合国家下好东北先行的大棋,黄万里毅然前往了人生地不熟的东北大地,上任了东北水利总局顾问。

  在接下来的新中国建设期间,黄万里也是随着历史局势的变化,无论自己处于什么样的位置,都依旧为我国的水利工程建设贡献出了自己的力量。

  在三峡工程建设的论证期间,黄万里更是不顾众人一致叫好的乐观情绪,开口说出了自己截然相反的观点。

  早在1985年,黄万里便向国务院提交了一份不要修建三峡水库工程的建议报告,但是很快黄万里就被母校伊利诺大学邀请去做访问讲学,回国后发现三峡工程依旧被国家所看重,于是便再次提出了相反的看法。

  首先抽象的来看,修建水库、修建大坝就是要在原来的河道上修起一道阻拦,把原来的畅通无阻的河水积蓄住。

  但问题是这河水之中可不是只有河水的啊,各种泥沙颗粒、各种上游的水草树根,甚至是动植物的尸体,都会随着奔涌的河水一起宣泄而下,水库、大坝能够挡住河水,那也会挡住他们。

  在开闸泄水时,水是非常容易被宣泄出去的,但这些固体可是不溶于水的,是会沉积的,一旦这些固体沉积,那么对于河道来说一定不是一件好事。

  1957年,在修建三门峡水库时,黄万里就已经在这个方面力陈利弊,向众人说明了修建三门峡水库可能会造成的泥沙淤积、河床抬高等弊端,但因为当时的社会氛围,黄万里的看法并没有被引起重视。

  谁知不到7年的时间,黄万里的忧虑就成了现实,三门峡严重的泥沙淤积引起了国家的格外的重视,黄万里也是及时向董必武提出了修改建议。

  再一个角度就是人文保护,修建三峡水库,那势必要淹没一大批文化古迹、文化古城,这对于中华文化来说,无疑是一种不可逆的损伤。

  三峡水库的确会是一个利国利民的大工程,在水利、电力、航运等方面都有着无可比拟的优势,但这样的一个工程,无疑也会是我们国家的软肋。

  一旦发生了战争,一旦敌对国家炸掉了我们的三峡,那么长江下游立刻就会成为一片泽国,甚至比正常的洪灾还要可怕无数倍,因此死难的百姓将是数以亿计,造成的损失将是百年都难以弥补。

  在这些忧虑之下,黄万里对三峡工程的修建是抱着一种保守态度,认为三峡工程不能上马。

  所以我们大家可以在这两条河流的源头阻截水资源,甚至修建一条运河,把这两条河的水资源引流到长江黄河之中,加大了河流的径流量,有利于加深河床,也能有很大成效避免洪涝灾害的。

  一旦这个计划成真了,那么我们对于东南亚和印度来说,立刻就成了绝对的优势位置。

  哪天和印度又出现了战争,我们连打都不用打,直接开闸放水,惶惶天威自然会让印度好好冷静一下。

  别的不说,就说印度,哪怕我们没任何依靠这一工程去拿捏他们的心思,也难免印度会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势必将会动用各种手段阻拦我们完成这一工程。

  到时候美国等西方势力也难免会来插上一脚,毕竟这些国家也不想看见我们在对四周的国家的态势上占据了主导地位。

  再后来,当我国技术成熟后,三峡大坝的开工建设也真正开始启动,黄万里当年担心的问题不但已经被解决了。

  而且雅鲁藏布江大坝如今也已提上日程。这两座伟大的工程日后也必将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默默贡献着一份力量。

...